塞罕壩機械林場建設發展情況介紹 一、基本情況
塞罕壩機械林場是河北省林業廳直屬的大型國有林場,是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圍場縣境內,地處內蒙古高原渾善達克沙地南緣,與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多倫縣接壤。地貌以高原和山地為主,海拔1010-1940米,是灤河、遼河兩大水系的發源地之一。塞罕壩極端最高氣溫33.4℃,最低氣溫-43.3℃,年均氣溫-1.3℃,年均積雪達7個月,最早降雪記錄是8月26日,最晚降雪紀錄是6月10日,年均無霜期64天,年均降水量460.3毫米,年均大風日數53天,是典型的半干旱半濕潤寒溫性大陸季風氣候。
塞罕壩機械林場1962年由原林業部建立,1968年劃歸河北省林業廳管理。林場實行總場、林場、營林區三級管理,下設6個林場, 24個科室,14個直屬單位。截至2016年12月,全場共有職工1978人。全場總經營面積140萬畝,其中有林地面積達到11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80%,林木總蓄積量達到1012萬立方米,森林資源總價值約202億元。建場初期,塞罕壩氣候惡劣、沙化嚴重、人煙稀少。幾代塞罕壩人接力傳承,植綠荒原,鑄就了“忠于使命、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創造了“變沙地為林海,讓荒原成綠洲” 的人間奇跡。塞罕壩機械林場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被國家林業局授予 “國有林場建設標兵”榮譽稱號。
二、創業歷程
(一)歷史溯源
“塞罕壩”系蒙漢合璧語,意為“美麗的高嶺”。歷史上,塞罕壩曾是一處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禽獸繁集的天然名苑,遼、金時期稱“千里松林”。公元1681年,康熙在此設立了“木蘭圍場”(滿語,意為哨鹿狩獵)。塞罕壩是“木蘭圍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史料記載,自康熙二十年至嘉慶二十五年的139年間,康熙、乾隆、嘉慶共在“木蘭圍場”“肄武、綏藩”105次。清末,國勢衰微,內憂外患,為了彌補國庫空虛,“木蘭圍場”被開圍放墾,樹木被砍伐殆盡,加之山火不斷,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蕩然無存。這個昔日的“美麗高嶺”變成了林木稀疏、人跡罕至的茫;脑。
(二)高瞻決策
新中國成立以后,為了改變“風沙緊逼北京城”的嚴峻形勢,林業部決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機械林場。1961年,林業部國營林場管理總局局長荀世昌、副總局長劉琨等帶領工程技術人員先后三次到張家口、承德壩上地區進行實地踏察,最后建議在塞罕壩建立大型國營機械林場。1962年2月14日林業部下達(62)林造國惠字第12號文件《關于河北省承德專區圍場縣建立林業部直屬機械林場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承德塞罕壩機械林場正式組建。 1964年2月24日國家計劃委員會(64)計林字0452號文件批復,批準《林業部承德塞罕壩機械林場總體規劃設計方案》?傮w規劃規定當時的四項建場任務為:(1)建成大片用材林基地,生產中、小徑級用材;(2)改變當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為改變京津地帶風沙危害創造條件;(3)研究集累高寒地區造林和育林的經驗;(4)研究集累大型國營機械化林場經營管理的經驗。
(三)集聚精英
林業部為塞罕壩林場配備一支高規格、精干的創業隊伍:由承德專署農業局局長王尚海任黨委書記、承德專署林業局局長劉文仕任場長、林業部工程師張啟恩任技術副場長、豐寧縣副縣長王福明任副場長,由53人、47人和27人組成的承德農業?茖W校、東北林學院、白城林業機械學校共127名大中專畢業生,與原承德專署塞罕壩機械林場,圍場縣大喚起林場、陰河林場的242名干部職工一起組成了369人的創業隊伍。這支隊伍,來自全國18個省市,平均年齡不到24歲。就是這369人,拉開了塞罕壩林場建設的大幕。
(四)艱苦肇建
初來乍到,這些熱血青年就被塞罕壩的寒冷、荒涼、閉塞當頭潑下了一瓢冷水,美好的憧憬和殘酷的現實形成的巨大反差,讓這一顆顆原本沸騰的心漸漸平靜了下來,每個人的理想和意志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塞罕壩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生存、創業環境呢?
---氣候惡劣。有這樣一組數字,對這里的寒冷可見一斑:極端最低氣溫零下43.3℃,年平均溫度零下1.3℃;年均無霜期64天。一位老職工回憶說:“冬季是最難熬的,氣溫零下40多度,滴水成冰,每天早上都會刮白毛風,幾乎天天下雪,雪深沒腰,所有的道路都被大雪覆蓋,我們與外界的聯系幾乎中斷”,“你問當時天氣能冷到什么程度?大雪被風一刮,屋內就是一層冰,即使抱著火爐子也不會有熱的感覺。晚上睡覺要帶上皮帽子,早上起來,眉毛、帽子和被子上會落下一層霜,鋪的氈子全凍在了炕上,想卷起來得用鐵鍬慢慢地鏟!背撕,就是風沙了,塞罕壩年均六級以上大風日數76天,當時有句諺語,“一年一場風,年始到年終”。
---缺食少房。剛剛建場的塞罕壩只有少量房屋,卻一下子涌來一百多人,大家無處棲身,就住倉庫、車庫、馬棚,還住不下,就搭窩棚;沒有食堂,就在院子里支個棚子,架上幾口大鍋,露天吃飯;缺少糧食,就吃全麩黑莜面加野菜;缺少副食,多數時間只能吃咸菜,有時吃鹽水煮莜麥粒,能吃上點鹽水泡黃豆,就是難得的美味了。安頓下來后,他們邊生產,邊建設,由于當時到縣城沒有公路,建筑材料緊缺而且昂貴,他們便就地取材,用草坯建起簡易的干打壘,用石頭和莜麥秸建起了一棟棟草房,終于趕在雨季之前,全部有了住處;為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問題,他們就派出一部分人員開荒種地,一邊造林一邊種糧,既解決了吃飯問題,又保證了林業生產,實現了自給自足、自力更生。最苦的還是造林季節,由于離住地遠,大家必須吃住在山 上。沒地方住,他們就在山上搭牛頂架窩棚、馬架子,隨山勢挖地窨子,在沼澤地里挖草坯蓋“干打壘”。住在里面,每天早上起來,草鋪下面已經化出一層水,被子的四周和人的頭發上都是一層白霜。
---偏遠閉塞。當時的塞罕壩到縣城沒有一條像樣的路,接近100公里的路開車要走上整整一天,且汽車沒幾輛,主要交通工具是馬車。冬季大雪封山后,人們基本處于封閉、隔絕狀態,想出去一趟真是太難了,現在的老人回憶說,那時出門真是一項很大的工程。沒有學校,大家就把庫房收拾出來當作教室,臨時抽調兩名職工做教師,孩子們就在這樣的學校里開始了學習。沒有醫院,只能備一些常用的解熱、止痛藥,有了病,輕的就挺著,厲害了才能送走。巴爾扎克曾說,“在各種孤獨中,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獨!睕]有電,沒有娛樂設施,人們除了吃飯、睡覺、工作外,沒有任何娛樂活動,孤獨和寂寞無時無刻不在挑戰他們的心理極限…………
塞罕壩這個荒寂的高原,用沉默和冷酷來迎接這些來自天南海北的“不速之客”。
(五)九轉功成
創業初期,因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區造林的成功經驗,1962、1963年連續兩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極其艱苦的工作、生活條件,和連續的造林失敗,動搖了大家的信心,場內刮起了“下馬風”,塞罕壩造林事業處在了生死存亡邊緣!關鍵時刻,王尚海、劉文仕、王福明、張啟恩四位場領導不約而同地把家從北京、承德、圍場搬到塞罕壩,破釜沉舟,以定軍心。
創業者們很快發現了造林失敗原因:外地苗木在調運中容易失水、傷熱,且適應不了塞罕壩風大天干,異常寒冷的氣候。于是決定自己育苗,經過考察、摸索、實踐,改進了傳統的遮蔭育苗法,在高原地區首次取得全光育苗成功,并摸索出了培育“大胡子、矮胖子”優質壯苗的技術要領,大大增加了育苗數量和產成苗數量,徹底解決了大規模造林的苗木供應問題。在此期間,塞罕壩人通過不斷研究實踐,攻克了一道道技術難關,改進了蘇制造林機械和克羅索夫植苗鍬,創新了“三鍬半”縫隙植苗方法,大大提高了植苗速度。1964年春天塞罕壩人開展了提振士氣的“馬蹄坑大會戰”,造林516畝,活率達到了90%以上,堅定了塞罕壩人創業的決心。塞罕壩的造林事業從此開足了馬力,造林季節也由每年春季造林發展到春秋兩季造林,多時每天造林超過2000畝,最多時一年造林達到8萬畝。
創業歷程總是充滿坎坷,1977年,林場遭遇了嚴重的“雨凇”災害,57萬畝林地受災,20萬畝樹木一夜之間被壓彎、壓折,林場十多年的勞動成果損失過半;1980年,林場又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又有12萬多畝樹木被旱死。但塞罕壩人沒有被擊垮,他們含淚清理遭受“天災”的受害林木,依靠自己的雙手,重新造林,從頭再來。
到1982年,林場超額完成《塞罕壩機械林場設計任務書》(1962-1982)確定的造林任務,在沙地荒原上造林96萬畝,其中機械造林10.5萬畝,人工造林85.5萬畝,總計3.2億余株,按株距1米計算,可繞地球8圈;保存率70.7%,創下當時全國同類地區保存率之最。林業部評價塞罕壩造林成效為“兩高一低”,即成活率高、保存率高、成本低。
三、鑄就豐碑
半個多世紀以來,三代塞罕壩人以堅韌不拔的斗志和以永不言敗的擔當,在荒寒遐僻的塞北高原營造起了百萬畝林海,演繹了荒原變林海、沙地成綠洲的人間奇跡,鑄就了林業建設史上的綠色豐碑。
(一)彰顯“三大效益”
---巨大的生態效益。據中國林科院評估,塞罕壩的森林生態系統,每年提供著超過120億元的生態服務價值,澤被著京津,造福著地方,被譽為“華北的綠寶石”。一是阻沙涵水。塞罕壩百萬畝林海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綠色屏障,有效阻滯了渾善達克沙地南侵,每年為灤河、遼河下游地區涵養水源、凈化水質1.37億立方米。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來場視察時,贊譽塞罕壩為“水源衛士,風沙屏障”。二是凈化空氣。塞罕壩的森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74.7萬噸,釋放氧氣54.5萬噸,可供199.2萬人呼吸一年之用,每年釋放萜烯類物質約1.05萬噸,空氣負離子最大含量是北京市市區最大量的112倍,平均含量是北京市區的6倍。三是調節氣候。與建場初期相比,塞罕壩及周邊區域小氣候得到有效改善,無霜期由52天增加至64天,年均大風日數由83天減少到53天,年均降水量由不足410mm增加到460mm。通過現地實測數據與周邊地區的對比發現,林區內的空氣濕度平均比林區外無林地高出約50%。四是拱衛生態。塞罕壩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物種資源,使其成為珍貴、天然的動植物物種基因庫,有陸生野生脊椎動物261種、魚類32種、昆蟲660種、大型真菌179種、植物625種。其中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47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9種。五是旅游休閑。優美的風光、良好的生態、涼爽的氣候,為人們提供了休閑度假與親近自然的場所,是華北地區著名的森林生態旅游勝地。
---突出的社會效益。一是弘揚時代精神。2010年,塞罕壩機械林場榮獲國家林業局 “國有林場建設標兵”稱號,2014年,榮獲中宣部 “時代楷!狈Q號。 塞罕壩精神已經超越了地域和行業界限,成為了全國林業系統干部職工的共同理想追求和全社會的寶貴精神財富。二是助推區域發展。塞罕壩機械林場累計上繳利稅近億元,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尤其是林業產業特別是森林旅游的發展,帶動了周邊地區的鄉村游、農家樂、養殖業、山野特產、手工藝品、交通運輸等外圍產業的發展,每年可實現社會總收入6億多元。三是示范推廣作用。199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鄒家華在塞罕壩考察后,作出在張家口、承德兩市“再造三個塞罕壩林場”的重要指示。1999年國家發改委批復了河北省“再造三個塞罕壩林場”工程,塞北林場、千松壩林場、御道口林場建設同時啟動,構筑起了更為牢固的京津冀生態防護林體系。林場的生態建設成就引起了國際國內的廣泛關注,在生態文明教育及國內外林業行業的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發揮了積 極作用。
---顯著的經濟效益。塞罕壩機械林場有林地面積由建場前的24萬畝增加到112萬畝,增長了近5倍; 林木總蓄積由建場前的33萬立方米增加到1012萬立方米,增長了30倍,累計為國家提供中小徑級木材192萬方;據中國林科院核算評估,林場森林資產總價值為202億元。
(二)獲得諸多榮譽
塞罕壩輝煌的建設成就,得到了國家和各級領導的重視,建場以來,先后有萬里、田紀云、楊尚昆、鄒家華、宋平、尉健行、回良玉、賀國強、李源潮、李長春、孟建柱、趙樂際、郭金龍等十多位國家領導人和包括劉子厚、高揚、葉連松、鈕茂生、王旭東、白克明、季允石、張慶偉、趙克志等河北省領導以及歷任國家林業局局長和多位副局長在內的六十多位省部級以上領導到塞罕壩視察。林場還獲得了時代楷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先進國營林場、全國科技興林示范林場、中國沙產業十大先進單位、全國森林經營示范國有林場、國有林場建設標兵、全國生態文化示范基地、河北省先進集體、感動河北英雄人物群體等諸多榮譽稱號。國家林業局在這里建立全國唯一的“再造秀美山川示范教育基地”,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在此建立“中央國家機關思想教育基地”,河北省在這里建立“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省林業廳在這里建立“艱苦創業教育基地”。
(三)凝結塞罕壩精神
塞罕壩人在河北緯度最高、氣溫最低、無霜期最短、立地條件較差的壩上高原,以改善生態、造福京津為己任,數十年如一日艱苦奮斗,追夢不止,克服了一個個困難,創造了一個個奇跡,建成了華北地區人工林規模最大、長勢最好、生態環境最優、經濟效益較高的百萬畝林海。為了這片來之不易的百萬畝林海,塞罕壩人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在艱辛的創業征途中,用忠誠和執著凝結出了“忠于使命、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
---忠于使命的崇高品質。
塞罕壩人聽從黨的召喚,響應國家號召,始終牢記“為首都阻沙源、為京津涵水源”的神圣使命,在自然條件極其惡劣的情況下,迎難而上,矢志不渝,阻斷沙源,修復生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獻了青春獻子孫,用生命呵護生命,在沙地中造林,在荒原上建設,半個多世紀以來營造了112萬畝森林,使塞罕壩再次成為名副其實的“美麗的高嶺”,創造了“荒原變林!钡呢S功偉績,營造出山清水秀的生態環境,為社會提供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艱苦創業的優良作風
來自五湖四海的塞罕壩人舍小家為國家,幾十年如一日扎根荒原,無怨無悔地堅守在高寒地區。建場之初,面對極端惡劣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他們憑著堅韌的毅力,堅持“先治坡、后置窩,先生產、后生活”,吃黑莜面、喝冰雪水、住馬架子、睡地窨子,頂風冒雪,墾荒植樹,戰勝了百年不遇的自然災害,用智慧和汗水為無邊荒原帶來了勃勃生機。他們有的犧牲在荒原,有的落下終身殘疾,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進入新世紀以來,塞罕壩人開始二次創業,在機械設備用不上的陡峭坡地,用肩扛、馬拉、驢馱、鎬刨、釬銃、客土等原始方式送苗、育苗、植樹造林,集中力量啃硬骨頭、打攻堅戰,進一步提高了森林覆蓋率,增加了森林資源總量。
---科學求實的嚴謹態度
塞罕壩人在物質和技術幾乎一片空白的條件下,將科學技術同塞罕壩的實際相結合,堅持勤奮鉆研、大膽創新,不斷改進技術設備,即使面對重大挫折仍不氣餒、不懈怠,依靠技術引導,找原因,定舉措,開創了國內使用機械成功栽植針葉樹的先河,攻克了高寒地區引種、育苗、造林等一項項技術難關,造林成活率達到95%以上,多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省部級獎勵,5項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成果填補了世界同類研究空白,闖出了科技創新促進林場可持續發展實踐的成功模式。
---綠色發展的不懈追求
塞罕壩人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張藍圖繪到底,善始善終善做善成,用實際行動譜寫了綠色發展的華美樂章。與建場初期相比,塞罕壩及周邊區域小氣候有效改善,無霜期由52天增加到64天,降水量由410mm增加到460mm,6級以上大風天數由83天減少到53天,每年涵養水源、凈化水質1.37億立方米,吸收二氧化碳74.7萬噸,釋放氧氣54.5萬噸,被譽為“華北綠肺”、“天然氧吧”。塞罕壩人把修復自然、保護生態、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永恒的追求,為京津地區構筑起一道堅實的生態屏障。
四、現代林場建設
“創業難,守業更難”。塞罕壩百萬畝林海來之不易,把這片森林管護好、經營好,發揮其更大的生態效益是擺在新時期塞罕壩人面前的最大考題。近年來,在省林業廳的正確領導下,新一代塞罕壩建設者牢固樹立現代林業經營理念,立足生態建設,實現了“造林保護”與“生態利用”的有機結合。
(一)從資源管護入手,鞏固生態建設成果
建場以來,塞罕壩林場始終把“不發生森林火災就是最大的經濟效益”作為指導思想,把資源管護工作作為我們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和頭等大事,把保護森林資源安全上升到事關塞罕壩生死存亡的高度,協心戮力,齊抓共管,取得了建場以來從未發生森林火災和有蟲不成災的優異成績。
1.森林防火
塞罕壩機械林場森林大都多為人工針葉林,林下、路邊蒿草茂密,可燃物載量十分豐厚,且塞罕壩氣候干燥,物干風大,屬高火險區,加之森林集中連片分布,一旦發生火災,極易造成“火燒連營”之勢,后果不堪設想。塞罕壩林場之所以取得54年未發生森林火災的好成績,得益于有一整套日臻成熟的立體化預防、監測和撲救體系。
---一套完善的制度體系
一是建制度,強管理。在多年的工作實踐中,塞罕壩制定實施了一整套防火方面的管理辦法和規章制度,主要有《森林防火管理實施細則》、《森林防火責任追究暫行辦法》、《森林防火“百分制”定量考核辦法》、《專業撲火隊管理辦法》等辦法。這些辦法從整體到細節,從職責到責任,涵蓋了防火工作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針對性。二是明責任,抓落實。林場防火工作始終堅持場長負責制,同時每一級防火組織,每一名防火人員都有明確的職責和明細的分工,嚴格執行責任追究制。三是重督導,嚴整改。林場堅持經常性督查與重點督查相結合,秋冬季防火緊要期內,總場領導、防火辦、公安分局、總場各科室和場直各單位有關人員深入林場,督促檢查森林防火工作,查找森林火災預防和撲救過程中存在的隱患和薄弱環節,發現問題,及時通報,嚴格整改。
---一系列有力的預防舉措
一是強化宣傳力度。在緊要期林場堅持防火不停、宣傳不止,采取內部與外部、有聲與無聲、流動與固定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宣傳,主要有發放宣傳單、播放廣播、張貼標語、升掛防火警示旗、設立大型宣傳警示標牌、組建場鄉小學生森林防火糾察隊、宣傳車流動宣傳等宣傳方式,提高全民森林防火意識,營造人人參與森林防火的濃厚氛圍,取得了事半功倍效果。二是實行聯防聯護。我場西、北與內蒙多倫縣、克什克騰旗接壤,南鄰御道口牧場,東、南與圍場五鄉一鎮毗鄰,邊界長576公里,林牧交錯、情況復雜。林場樹立“行政有界防火無界”的理念,共成立以基層聯防委員會為主的聯防組織38個,積極推進聯防機制。三是加大基礎設施投入,自2011年以來,共投入資金1550萬元,其中自籌330萬元,新開防火隔離帶120余公里,建立防火物資儲備庫7個,購置防火運兵車10臺,補充了40臺高性能風力滅火機和千余把二號撲火工具,建成了雷擊火監測系統、紅外探火雷達、視頻監控森林防火預警監測系統并全部投入使用,其中使用雷擊 火監測系統是全國首家。目前,我場已經形成了地面巡護、人工瞭望和視頻雷達監控組成的全天候、全方位、立體火情監控體系,為確保森林資源安全增添了重要保障。
---一個嚴密的監測網絡
全場有14個固定防火檢查站,6個臨時森林防火檢查站,負責往來車輛、人員登記,宣傳防火知識,檢查扣留火種;設立9個望火樓,防火緊要期內,白天每15分鐘報告一次瞭望情況,確保及時預報火災,實現“打早、打小、打了”;全場還有260名專職護林防火員,站路邊、守路口,對重點部位死看死守;近幾年,林場不斷加強森林火災防控的信息化建設,安裝了林火視頻監測系統1套21個監控點,紅外探火雷達6臺,雷電預警監測系統1套,另外還有衛星小站和火 場標會系統各1套。通過上述手段,形成了一個探火雷達、空中預警、高山瞭望、地面巡護有機結合的嚴密監測網絡,監測范圍達到100%。
---一支過硬的撲救隊伍
林場共建立7支專業撲火隊伍,隊員88名;半專業撲火隊11支,隊員220人,配有指揮車1臺、宣傳車1臺、運兵車18臺、工具運輸車7臺、水罐消防車3臺、摩托化細霧滅火器14臺、消防水泵10臺,無線對講頭盔88頂。主要工具有風力滅火機、風水滅火機、油鋸、割灌機、水槍、接力水泵、二號工具等。專業撲火隊實行軍事化管理,集中食宿,集中進行體能和技戰術訓練,在防火緊要期,全場專業撲火隊24小時保持臨戰狀態,確保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
2.有害生物防治
自上世紀80年代至今,林場共使用航空化學防治6次,防治面積140多萬畝次;人工防治超過200萬畝次,林業有害生物得到有效控制。林場遵循“預防為主,科學防控、依法監管、強化責任”的森防方針;堅持“突出重點,分類施策,綜合治理”的防控原則;加強防治、檢疫專業隊伍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了森防、監測檢疫隊伍體系,配備了專、兼職監測人員108名,建立、健全了預測預報網絡和防治。
3.幼林地管護
在幼林地管護上,本著因地制宜、分區施策的原則,在新造林地塊全部采用架圍欄、挖防護溝等措施,保護了幼林安全。近年來,林場投資近500萬元,架設圍欄、開挖管護溝648公里,構筑了造林地塊立體防護網絡,保護幼林不受牲畜危害。同時充分發揮森林公安職能,集中開展各類專項行動,嚴厲打擊盜伐濫伐、非法運輸木材、非法采挖綠化苗木等違法行為。妥善處理好生態保護與產業開發之間的關系,通過全方位的生態保護體系建設,夯實林場發展基礎。
(二)從科技創新入手,實現增林擴綠目標
可以說,塞罕壩林場的發展史,也是一部科技興林史。在高寒、高海拔地區造林沒有成功經驗可借鑒。多年來,塞罕壩人運用科學知識,大膽探索,反復實踐,獨立自主地解決了在高寒地區育苗、造林的一系列技術難題。
造林方面:創新了全光育苗技術和培育“大胡子,矮胖子”優質壯苗法;改進蘇制植樹機,開創了國內高寒地區機械栽植落葉松的成功先例;研究探索出了“三鍬半人工縫隙植苗技術”;改進推廣了機犁溝、水平溝和小反坡等整地技術;研發改進了跡地整地機犁、容器苗挖穴機造林機具,提高工作效率3-6倍。
營林方面:我場確立了以修枝、撫育間伐、低產林改造為主的森林經營生產體系;總結出了大密度初植、多次中間撫育利用和主伐利用相結合的人工林可持續經營路線;嚴格執行造林、幼撫、定株、修枝、疏伐、主伐、更新造林等環環相扣的森林培育作業流程,整理出一套適合塞罕壩林分特點的森林經營模式。
科技創新:林場已累計投入科研經費500余萬元,完成育苗、造林、營林、有害生物防治等9類60余項科研課題,編寫《塞罕壩植物志》、《塞罕壩林業生產技術與管理》、《塞北綠色明珠——塞罕壩機械林場科學營林體系系統研究》、《塞罕壩森林植物圖譜》、《塞罕壩動物志》等專著5部,編制省級標準、規程7項,發表論文630余篇!墩磷铀山洜I技術的研究》等20余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省部級獎勵。近年來,林場還開展了珍稀樹種培育項目及示范縣項目,加大珍貴樹種的培育研究,以推進塞罕壩地區后備資源培育步伐,滿足社會對珍貴樹種的多方面需求,改善塞罕壩地區樹種結構單一的現狀,提升森林質量。
近幾年,林場不斷加大更新造林投入,僅2011年至今,就投入造林資金8800余萬元,其中自籌5300余萬元,完成各項造林15.3萬畝,在基本沒有補植的情況下,造林成活率和三年保存率分別達到了98.9%和92.2%,實現了一次造林、一次成活、一次成林的目標。為了實現增林擴綠目標,自2011年,我場把土壤貧瘠和巖石裸露的石質陽坡作為綠化重點,啟動實施了攻堅造林工程。這些地塊全部是山高坡陡、立地條件極差的“硬骨頭”地塊,有的土壤厚度只有幾公分,有的坡度甚至達到46度,為了提高成活率,我場通過人工和機械相結合的方式整地,把石塊挖出,再人工客土回填,造林時,全部選用25公分以上且培育2年以上的大規格樟子松良種容器苗,采用覆蓋薄膜保墑、施基肥、草簾覆蓋防風等輔助措施,全力保證攻堅造林工程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三)從優化結構入手,推進林業永續發展
在搞好森林經營的同時,塞罕壩林場不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按照黨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求,培育林業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實施了森林旅游、綠化苗木和引進風電項目等一批優勢產業。曾經是林場支柱產業的木材產業,一度占全部收入的90%以上,隨著產業結構的優化,近年來,木材產業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逐年大幅下降,至近幾年僅占全部收入50%以下,減少了對木材的依賴,為資源的的永續利用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1.森林經營提質增效
塞罕壩林場牢固樹立持續發展的經營理念,把二代林培育作為林場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以營造健康、優質資源為目標,多措并舉,科學施策,推行營造珍貴樹種和混交林等森林資源培育與經營戰略,先后實施了良種壯苗培育、容器苗造林、幼林施肥工程。自建場以來,累計撫育森林260余萬畝次,相當于把塞罕壩全部林木撫育了兩遍還多,通過不懈經營,林場森林質量明顯提高。
2.森林旅游順勢發展
塞罕壩自然風光遼闊壯美,歷史內涵深邃厚重,滿蒙民俗濃郁獨特,有著豐富、獨特、秀美的生態旅游資源,被譽為“河的源頭、云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已經成為華北特別是環京津地區最著名的生態旅游景區之一。
從1993年開始,塞罕壩森林旅游業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游客自發到來而起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了較大發展,已經基本形成“吃、住、行、游、購、娛”配套產業鏈,拉動了地方經濟發展,增加了當地農民收入,增強了林場經濟實力。近幾年,林場通過自籌和爭取國家項目投資等多種方式,累計籌集資金1.7億元,完成了七星湖濕地公園、木蘭秋狝文化園、塞罕塔、金蓮映日園、灤河源頭等高品位生態旅游文化景區的建設工程,完成了塞罕城游客文化中心廣場、核心區旅游環路、塞罕壩展覽館的建設,使景區環境有了根本性改善,旅游接待條件和軟硬件建設明顯增強。目前公園內共有各類賓館、度假村120余家,日接待能力達到1萬人次以上。目前,來塞罕壩旅游的年均人數已達50萬人次,年均增長率保持30%以上,客源地遍布全國21個省,香港特別行政區和世界十余個國家。
3.苗木產業蓬勃興起
近年來綠色、生態理念在全社會得到空前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力度空前加大,綠化苗木產業作為一項新興產業在林場迅速興起。近年來,林場重點加強了綠化苗木基地建設,目前已經完成基地建設8萬余畝,培育了云杉、樟子松、白樺、油松、落葉松等多品種、多規格的大量優質綠化苗。在依托豐富的苗木資源,做好管理銷售外,利用資源優勢和專業技術優勢,先后承擔了國家財政部住宅小區綠化工程、承德市財政局小區綠化工程、唐山公路綠化工程、內蒙古多倫城區綠化工程等十余項綠化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風電產業收效顯著
樹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打破了以消耗木材為主的思維定勢,積極促進經濟發展轉型,利用邊界地帶、石質荒山和防火阻隔帶,洽談和引進風電項目。風電場選址避開了成片森林、主要景區和景點,盡量減少占用有林地及林木采伐量,同時,風電公司建設了大量林路,改善了林區交通狀況,為林場生產活動、森林管護和林產品銷售提供了便利。取之于林的風電補償費用,又可以反哺于生態建設,為實現以林養林和林場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四)從改善民生入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林場始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建設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為本,和諧發展,歷史性地開創了塞罕壩人生活城鎮化、住宿公寓化、辦公現代化、環境園林化的全新生活。
一是林海小城鎮建設。對總場場區進行了硬化、美化、亮化工程,新建了職工住宅樓,對水、暖、電、訊進行了全面改造升級,安裝了局域網,閉路電視、調頻廣播、通訊網絡基本實現全場覆蓋,建成了20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2017年重新編制新的發展規劃,啟動了林場改造提升工程,一座現代林海小城正在崛起。
二是安居工程。結合2010年實施的國有林場危舊房改造工程,在6個林場全部新蓋了職工公寓樓,用近10年的時間在圍場縣城實施了六期安居工程,截至目前,全場大多數職工在縣城基本都有了自己的樓房,基本上解決了就學難、就業難、就醫難的民生難題,實現了“山里治坡、山外治窩,山上生產、山下生活”,“老人孩子們在城里‘安居’,職工在崗位上‘樂業’”的和諧局面。
三是道路交通建設。十二五期間,共投資1.1億元,其中自籌9000萬元,修建或改造林區道路445公里,其中修建砂石路319公里,林區主干道硬化或鋪油126公里,林區道路網格化格局初步形成,為我場護林防火、生產經營、森林旅游等各項事業發展增添了基礎保障。
四是標準化營林區建設。投資2000余萬元,完成新建和改建營林區房舍24個、望火樓8座、檢查站7個,新營林房舍和望火樓集室內衛生間、洗澡、電視、網絡等功能于一體,一改過去房屋老舊、設施落后、用水難、用電難的面貌,極大提升了一線職工的幸福指數。
五是加快現代林場建設步伐。投資500余萬元,其中自籌200余萬元,完成了全場通信網絡光纖改造工程,我場所有林場、營林區、望火樓全部實現“三網融合”,網絡通信水平居于全國先進水平,并為今后“互聯網+林業”、“互聯網+生態”及智慧景區建設打下了基礎。
|